繁忙的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国际集装箱码头。 记者 王菲 摄
春江水暖,百舸争流。今年一季度,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71亿吨,同比增长6.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纵深最长、覆盖面最广的黄金经济带,在奋进新征程的开局起步中,长江经济带发挥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作用,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数字赋能 畅通双循环
(资料图)
暮春四月,地处长江下游的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国际集装箱码头,货船云集,岸桥林立,一辆辆满载货物的集卡正有序通过智能无人闸口。不远处的堆场上,场桥设备正快速对集装箱进行无人化装卸作业。
“借助5G、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我们加快建设无人码头,打造绿色智慧港口,同时,与上海洋山港等长江经济带沿线港口合作,构建依托长江、辐射全国、连接海外的铁水联运主枢纽。”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技术设备部副部长包国进说,今年一季度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04.62万吨,同比上升6.56%。
拥抱数字化浪潮,长江经济带加快打造“水陆空”一体化联动的对外运输大通道,积极探索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通过自动抓取信息的数据系统,滚装运输市场运行情况做到实时可控,我们推出‘景气指数’‘价效指数’‘绿色指数’三大指数,在助力运力供需精准对接的同时,实现物流成本最优化。”湖北省宜昌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胡朝晖说。
依托数字化赋能,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果园港也加快了港口智慧转型步伐。今年前两个月重庆果园港实现吞吐量416.8万吨,同比增长13.1%;集装箱货运量超过15.6万标箱,三年来首次出现内外贸货物双增长。
在芜湖江北新区,“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正在加快建设。
“作为全国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我们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协同发力,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为畅通双循环筑牢数字底座。”芜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方坚说。
今年4月初,长江航运公共服务平台——“长江e+”正式上线,数字赋能正为长江“黄金水道”插上智慧之翼。
“公共服务平台的上线和发布只是一个起点。”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刘亮表示,以智慧长江建设为抓手,打造长江航运智能管理和综合保障平台。同时,积极构建长江航运信用管理体系、规范建设统一开放的长江航运市场,最终实现长江航运的高质量发展。
绿色转型 激活新动能
403秒!日前,位于合肥科学岛的“人造太阳”再次刷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这一重大突破对人类加速实现绿色、清洁的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加快转型发展,技术、模式、产品密集“上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七星台镇,站在长江大堤上眺望,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万吨巨轮静卧在造船平台。
“传统造船向绿色新能源船舶迭代升级带来新机遇。截至一季度末,宜昌已经形成40家造船企业、100余家航运公司的产业集聚,船舶制造的‘含绿量’‘含新量’持续增加。”宜昌市港航建设维护中心党委书记梅常春说。
冲压、焊装、涂胶、检测……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芜湖生产基地的智能化产线上,300多台机器人密切配合,制造过程如行云流水,平均每90秒钟就有一台新车下线。
“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我们持续加大科研攻关,打造绿色工厂,推动产品创新迭代,稳步拓展国际市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邬学斌透露,一季度奇瑞累计销售汽车33万余辆,同比增长44.1%,创下历史新高。
顺江而下,在众多创新药企集聚的张江高新区,42家生物医药企业与50家金融机构在上海科创办的推荐下现场接洽,融资规模超过20亿元。
在上海,从孵化出创新药和高端装备的大科学装置,到《流浪地球2》中的外骨骼机器人,再到赋能中小企业的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建设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经济带注入澎湃动能。
今年一季度,上海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值分别增长10.7%和6.2%,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设备等新产品产量增速分别达到33.4%、36.2%和68.1%。
“强化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不但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倒逼产业更快、更高质量发展。过去5年,安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长江处副处长杨浅说。
协同创新 塑造新优势
发展规划发布、路网建设加速,春天伊始,湖北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好消息频传,这个千万级人口、万亿级生产总值的城市群未来有望成为仅次于武汉都市圈的第二大都市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棋局下,长江经济带都市圈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互融,不断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今年2月,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市协同黄石、岳阳、安庆等12个观察员城市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力争促进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长三角大型仪器数量增长到44671台/套,仪器总价值超过500亿元。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的年均增速超过了9%,呈现研发经费与人才集聚加速、前沿科学与技术融合加深、科创资本与产业赋能加强三大趋势。”上海科学学所长三角协同创新研究人员说,科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创新提供了高质量科研协作服务。
在位于武汉光谷的TCL华星第6代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扩产项目现场,记者看到,工人正抓紧时间对新设备进行调试,新产线今年上半年将实现量产。
在武汉的辐射引领下,武汉城市圈城市携手打造“光芯屏端网”产业走廊,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的发展格局。今年一季度,湖北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达9.3%。
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城际轨道交通无缝对接……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在不断提速。
“通过产业、科技的协同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长江经济带深层次区域协同正在加快形成合力,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安徽省政府参事、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说。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极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